艾力克托嬰中心親子分享地圖
不能堅持的教養,是一種隱形的溺愛
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,我都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,那就是爸爸媽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時,總不能好好的放手,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、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。
其實,我覺得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,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長大,父母一開始會擔心、會干涉,這在所難免,只是現在的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,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!
我們從三個角度,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:
【面對幼兒飲食規矩】
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,對食物挑三揀四,吃飯一定要配電視,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,跑來跑去沒定性。但這些孩子,卻也經常到了學校後飲食習慣就變得很好,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,而是在團體中,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;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,但是要負責吃完;堅持時間到了,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情,沒有例外;堅持你不想吃,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。
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,「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,牛奶點心就多給點!」、「挑食的食物,我就少煮一點,以免麻煩!」、「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,至少肯吃就好!」、「跑來跑去,邊罵但是又邊餵!」,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,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,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【面對幼兒團體適應】
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,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,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。可是,在剛進幼兒園時,每個孩子的狀況卻大不同,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,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,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,就不配合了!
有經驗的老師,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「可以陪伴,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!」,會堅持「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,並學會說掰掰,會堅持「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,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」。
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:當孩子排斥上學時,「沒關係,我們換一間!」、「今天不想去,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!」、「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,那念半天回家睡!」,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,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,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【幼兒情緒的制約】
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,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,透過生氣、大哭、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,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:「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!」,從抓狂的爸爸媽媽口中蹦出來,可是,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?如果會的話,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?
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,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爸媽媽,應該堅持「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!」,堅持「沒有商量的餘地,不是哭鬧就有!」,堅持「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也要講理」。
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,如「你不要哭,我就給你買玩具!」、「這次不處罰,但下次不可以了!」,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。「你今天不哭,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!」,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,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,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•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-親子教養«教養類»
文/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