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力克以孩子為中心, 提供快樂溫馨的學習環境。

 

 

服務項目內容:

 

嬰幼兒全日托育:  :上午7:40到下午17:30
嬰幼兒半日/臨時托育:   詳細資訊請洽本中心,因求安排適宜,敬請家長提早通知

 

專業托育照護制度:

 

本中心以安全,舒適,的專業細心設計,提供幼兒完整的身體與心智發展紀錄,包括每日飲食,排泄,體溫,症候日誌,每月體重,身高,體重,粗動作,細動作等.

 

健康的托育環境:

水質健康:

為保障嬰幼兒健康,本中心使用驗菌檢查合格,RO逆滲透過濾系統,水質符合國家級環保署飲用水管理條例規定,以保衛生飲水安全。

吃的健康:

本中心為求營養均衡及達成健康飲食的目標, 以”少油,少鹽,少糖:”為主。並依照幼兒每一階段所需的營養補給給予不同飲食調配。

環境健康:

1.為維護寶寶健康,本中心每日室內清潔消毒.打掃環境以,維持乾淨。
2.幼兒的奶瓶及餐具每日予以高溫消菌後再妥善放置,以保清潔。
3.廁所每日打掃乾淨並予消毒以保持清潔。

 

艾力克聯絡資訊:

中心住址:  台南市新營區進修街 8-1號

連絡電話:  (06) 656-9886

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


 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艾力克托嬰中心親子分享地圖

不能堅持的教養,是一種隱形的溺愛

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,我都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,那就是爸爸媽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時,總不能好好的放手,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、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。

其實,我覺得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,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長大,父母一開始會擔心、會干涉,這在所難免,只是現在的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,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!

我們從三個角度,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:

【面對幼兒飲食規矩】

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,對食物挑三揀四,吃飯一定要配電視,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,跑來跑去沒定性。但這些孩子,卻也經常到了學校後飲食習慣就變得很好,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,而是在團體中,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;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,但是要負責吃完;堅持時間到了,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情,沒有例外;堅持你不想吃,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。

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,「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,牛奶點心就多給點!」、「挑食的食物,我就少煮一點,以免麻煩!」、「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,至少肯吃就好!」、「跑來跑去,邊罵但是又邊餵!」,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,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,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
【面對幼兒團體適應】

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,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,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。可是,在剛進幼兒園時,每個孩子的狀況卻大不同,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,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,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,就不配合了!

有經驗的老師,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「可以陪伴,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!」,會堅持「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,並學會說掰掰,會堅持「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,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」。

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:當孩子排斥上學時,「沒關係,我們換一間!」、「今天不想去,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!」、「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,那念半天回家睡!」,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,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,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
【幼兒情緒的制約】

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,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,透過生氣、大哭、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,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:「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!」,從抓狂的爸爸媽媽口中蹦出來,可是,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?如果會的話,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?

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,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爸媽媽,應該堅持「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!」,堅持「沒有商量的餘地,不是哭鬧就有!」,堅持「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也要講理」。

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,如「你不要哭,我就給你買玩具!」、「這次不處罰,但下次不可以了!」,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。「你今天不哭,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!」,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,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,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。

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-親子教養«教養類»

/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

文章標籤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艾力克托嬰中心親子分享地圖

掌握語言發展歷程,當孩子的最佳啟蒙者

家庭是最早、最重要的語言學習場所,爸媽則是深具影響力的啟蒙老師,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,是發展過程很重要的任務。

 

奠定語言力基礎!給家長的3個重要提醒

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因人而異,每個爸媽都應該對孩子的發展歷程有初步的了解,才能提供有助發展的語言環境,及適齡適性的引導。綜合此次信誼問卷分析結果及幼兒發展相關歷程,給爸媽3個提醒:

提醒1/理解先於表達:還沒開口說話的階段,更需要語言輸入
很多家長會說:孩子什麼都聽得懂,就是不說話,其實,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並不如家長所描述的那麼好。這是因為在家裡和孩子說話的內容多有情境或手勢的提示,例如,大人指著鞋子說「去穿鞋」、桌上擺好飯菜跟孩子說「來吃飯」等,孩子自然可 以做出正確反應。 再者,家長在對孩子下達指令時,往往使用「語彙或片語」而不是「句子」。所以觀察語言理解能力時,要避免過多提示或過於簡單,評估結果才能更為客觀。另外,請不要因為孩子不說話,家長就不跟孩子說話。因為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幼兒,更需要語言輸入來提升語言理解及模仿能力,以為日後開口說話奠定基礎。

提醒2/語言表達與「語用情境」「幼兒氣質」息息相關
孩子學說話,不是透過看圖片命名就足夠的,必須跟語言使用結合。孩子有需求、要大人幫忙、要告知事情等,都是重要的語用情境,大人要多利用機會,創造孩子溝通的動機,增加主動表達的機會。
此外,要了解孩子的「先天氣質」,有些不喜歡開口說話的孩子,可能是因為先天氣質內向退縮,父母應該要透過多鼓勵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心,在大人陪同下練習與人互動,而不是威逼利誘要他開口。

提醒3/孩子發音不清晰,趁「早」矯正反而揠苗助長?
就發展角度而言,4歲之後(語言精熟階段)發音清晰度才會比較好。此次調查結果也發現,即使到了6歲,仍只有一半的孩子「可以覺察出自己在發音或用詞上的錯誤」,這是因為不論是發音清晰度、語詞複雜度,都是屬於比較高階複雜的能力。
所以當孩子語言能力還不到精熟的階段,家長也無須過度要求,只需在當下把發音說一遍給孩子聽,讓孩子聽到清楚正確的語音即可,不要刻意矯正,否則只會徒增孩子說話的挫折感,讓他更不願意開口。
當最好的語言啟蒙者!先練習做個多話但不囉嗦的家長
從出生直到3 歲左右,正是奠定語言發展基礎的關鍵期,這段時間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光最多,請練習做個多話但不囉嗦的父母,和孩子說話,但不要和孩子說太難的話: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,請對孩子說「語彙」,當孩子已經會用語彙表達時,請用「片語、簡單句」和孩子說話,到了孩子會用簡單句時,在句子裡加入形容詞或兩個指令的複雜句來拓展孩子的語言。把握每一個和孩子互動的機會,在生活中、自然情境中,透過親子互動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,就能適時引導並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,參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刻。

 文/林麗英 (幼兒語言專家)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幫助孩子增強專注力的7個策略

策略1.了解孩子的專注力限度
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比成人短得多。孩子的最大注意力持續時間約為其年齡的兩到三倍,因此五歲的孩子最多能專注十五分鐘。父母應確保孩子得到足夠的休息且不感到飢餓,以便能維持專注學習,並了解一天中哪些時間是他們專注於某項任務(如練習彈琴)的最佳時段。在日常生活中,建立一個「專注時間」,讓這項活動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如:每天有固定的閱讀繪本、繪畫時間。
策略2.減少干擾
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,減少干擾是非常重要的。科技產品常常會讓人分心,因此父母可以關掉或少用手機、電視、電話、筆電等設備,或減少環境中噪音的干擾。

策略3.做喜歡的事
孩子喜歡關注自己最親近的人和事物。如果父母想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,給他們讀故事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法。玩樂高積木等遊戲也能以有趣的方式幫助孩子增強注意力。父母需要了解「希望孩子做什麼」和「孩子喜歡做什麼」之間的差異。如果想讓孩子專注於閱讀,可以找到符合他們興趣的書籍、雜誌或漫畫,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專注力。

策略4.一次只做一件事
在成人世界裡,多任務處理能力被視為一種優點,但研究指出,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會降低個人的專注力和表現。對孩子來說,最好的方式是一次只做一件事。例如,父母可以一邊讀圖畫書(如《小雨滴》),一邊唱書中的兒歌,讓孩子專注於該項活動。
策略5.讓孩子容易記住
父母可以將任務分成幾個簡單的步驟,並向孩子說明。任務結束時,讓孩子自己重述一遍,這有助於提升專注力並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。例如「洗碗」這個任務可以分為:將髒盤子、碗、杯子堆放在水槽中,依次洗乾淨,然後放在架上晾乾,最後用毛巾擦乾每一個餐具。
策略6.引導管理時間
使用計時器來幫助孩子管理時間,例如:將計時器設為10分鐘,可以在這段時間玩樂高積木或想做的事,完成後再做其他活動。

策略7.練習觀察當下的事物
孩子可能會被「內在刺激」分心,例如身體的感覺或有趣的回憶。儘管想像力是孩子的優點,但培養專注力和排除干擾的能力同樣重要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「我用我的小眼睛看到了……」的遊戲,輪流觀察房間中的物體並說出來,或者一起仔細聽歌詞,或者進行一些伸展運動,專注於當下的感覺。

文/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 教授 

文章標籤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. 認識個人用品與學會歸位
進入團體後,孩子將與數十個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。讓孩子開始學習所有權概念,避免誤拿他人的物品,是爸媽可以在孩子入學前做的準備。平日在家中除了讓他用自己的餐具、請他幫忙拿媽媽專屬的杯子、分辨不同人的物品,開學前帶著他一起選購防滑室內鞋、餐具、背包、水壺、睡袋⋯⋯等上學必備物品,或在物品上貼上姓名貼紙,都是有效的方法。
有了個人用品概念之後, 接著可讓孩子知道東西如何歸位。優質的幼兒園會以孩子的高度作為設計標準,為每位孩子準備一個工作櫃,放孩子的私人用品,鞋櫃也會貼上名字,幫助孩子學習歸位。
家中在可允許的條件下,建議為孩子安排一個固定的、方便他自己取放物品的區域﹙如﹕玩具箱、衣櫃﹚,讓孩子有機會認識屬於自己的東西與練習歸位。

 

2. 學會生活自理,增進團體生活的信心
上學後,如果孩子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協助,或是動作慢吞吞,永遠是全班最後一個完成的,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,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心理。
以吃飯來說,如果孩子習慣由家人一口一口餵食,或只吃細軟的食物、挑食嚴重,若讀的是全天班,每日兩次點心加上午餐時間就會演變成拉鋸大戰,對孩子或老師而言,都會很辛苦。再以如廁學習來說,很多爸媽常以為上幼兒園後老師就會教,有的孩子因為如廁訓練尚未完成,加上剛進入團體生活,常因緊張而導致尿褲子的羞愧感,也會讓他對上學失去興趣。上學前,除了教孩子如廁、表達想上廁所的意圖、準備易穿脫的衣褲,在過渡期間,爸媽別忘了在書包裡放入備用尿布與乾淨的褲子,以免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尷尬或造成清理的困擾。
除了吃飯與上廁所,進幼兒園之前若能讓孩子學習自己穿脫鞋襪、放鞋子、掛外套、洗手、喝水、收拾寢具與玩具⋯⋯等基本生活能力,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將會更有信心。爸媽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做得太慢、不夠好,或者因為不想給自己增添收拾的麻煩,就幫孩子全部做完,孩子需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使技巧更加純熟。另外,習慣晚睡晚起的小孩,建議趁著上學前的幾個月,漸進式地調整作息時間,才不會上學後天天遲到。

 

3. 提升社交技巧,幫助孩子交朋友
現在的孩子因缺乏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機會,常容易和同儕間產生摩擦;有些孩子還可能因為交不到朋友、感到孤單或與同學吵架,而抗拒上學。
上學前,建議習慣「宅生活」的爸媽多帶著孩子上親子課程或多到公園遊戲場遊玩,讓孩子學習分享、輪流與等待這些社交基礎能力,也幫助孩子減緩接觸陌生人與環境的恐懼;交朋友的技巧可從最簡單的打招呼開始,一句「早安」就可迅速拉近孩子間的距離。記得教孩子練習說「可以和我一起玩嗎?」「這個玩具可以借給我嗎?」,這些邀請語句,將可幫助孩子打開友誼大門。

 

4. 帶孩子參訪學校,熟悉老師與環境

在選定學校後,記得告訴孩子「上學,是因為你長大了!可以到學校認識新朋友,學好玩的事。」而不是「因為爸媽很忙,沒人照顧你,所以你一定要去上學。」給孩子關於上學的正面觀感,將讓孩子對上學有所期待。
小小孩多半不能理解什麼是「學校」與「老師」,爸媽可透過共讀上學主題圖畫書,再告訴孩子﹕「老師就像幼兒園裡照顧小朋友的媽媽,有問題都可以請他幫忙。」建議事先詢問學校適當的時間,安排23次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,讓他體驗校園裡的遊樂器具、看看教室是哪一間、鞋櫃和廁所的位置在哪哩。拜訪新學校時,別忘了讓孩子與老師見個面,當孩子知道任何事都能找老師幫忙,上學的不安全感自然也會降低。

完整文章請見6月號《學前教育數位雜誌》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家的小寶貝也常因吃零食而嚴重影響正餐嗎?幼兒在正餐之外,真的不宜吃任何東西嗎?事實上,幼兒胃容量小,一次吃得不多,三餐之間必需安排點心!只不過點心的質與量要注意,以免影響正餐的食慾。

 你的孩子是文明病的高危險群嗎?
近來醫學報導,年幼孩子得到糖尿病、高血壓血脂等文明病的機率大大提高,追究原因主要是生活型態改變,一般家庭外食機會多,接觸高油、高鹽飲食及 高糖飲料的機率增加;如果寶寶常吃零食,影響正餐食慾,容易產生體重不足及營養缺乏;而甜食、油炸與過鹹的零食則造成齲齒、肥胖或口味過重。另一方面,靜態活動多於動態活動也是原因之一,尤其是看著電視吃零食的問題不可忽略。
孩子是否容易得文明病,可從遺傳體質、飲食習慣、生活型態三方面檢核,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提出以下10個重點供爸媽自我提醒:
遺傳體質
‧父母之一肥胖,孩子肥胖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;父母都胖,孩子肥胖機率高達8倍。
‧家族中有高血壓患者,孩子會有遺傳傾向;父母之一有高血壓,孩子血壓偏高的機會超過60%。
‧父母之一有糖尿病,孩子以後罹病的機會約30%;父母兩人皆有糖尿病,孩子罹病的機會約60
‧父親若小於5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,母親若小於6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,孩子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。
飲食習慣
‧家庭飲食偏高油脂,孩子血脂會上升。
‧重口味(包括太鹹),孩子易患高血壓。
‧飲食中少蔬果,偏肉類,孩子以後得癌症的機率上升,尤其是大腸癌或乳癌。
‧喜吃甜食、高熱量食物,孩子容易過胖。
生活型態
‧家中很少從事休閒活動,活動以靜態偏多,不喜運動,則孩子患糖尿病的機會增加,這是因為缺乏運動使得肌肉使用血糖的能力變差,血糖升高導致發病。
‧家中有人吸煙,孩子得心血管疾病、癌症的機會均增加。
幼兒偏食,越大問題越明顯
學前教育雜誌和奇蜜親子網進行的民調顯示,近6成爸媽對寶寶「一吃零食就會明顯影響正餐」感到最傷腦筋(投票人數:429)。長庚兒童醫院一項針對600位媽媽抽樣調查則顯示,1-3歲幼兒近5成偏食,4-10歲則高達6成。
從以上數據和文明病的飲食習慣指標可以看出,寶寶光是願意張大嘴吃還不足以確保健康,必需吃對食物,如果零食吃得又多又開心,最後是養壞了胃口, 又帶來健康危機。因此,爸媽最好趁著寶寶年紀小的時候,就注重食物的選擇、用餐時間的安排、用餐的態度等等,及早建立起正確的飲食習慣。

爸媽生活習慣態度有指標性
曾經當過幼兒園老師的陳穎涵特別呼籲:糖果、餅乾等零食,只能偶而當增強物,幼兒園老師要和家長建立共識,不要三天兩頭慶生,也要對食物的選擇、份量多把關。有些爸媽怕孩子放學時會帶著糖果餅乾熱情地請小朋友吃,無形中影響到其他孩子的飲食習慣與健康,實在應該避免。
本身也是媽媽的陳穎涵,理解到有些爸媽已經很努力督促孩子用餐,但成效有限,她建議大人必需轉個念頭,從自己生活習慣做起,態度放輕鬆。她因為早起上班,3歲和5歲的女兒也早起準備上學,學校830提供早點,但是從起床到學校用餐時間相隔太久,陳穎涵會讓孩子在家先喝杯熱牛奶,帶起一天的活力。 她在家吃飯時選擇有機食物,及注重營造用餐氣氛,家中很少提供垃圾食物,也不用零食打發小孩,因此孩子們都建立起愉快用餐和不隨便吃零食的習慣。

小技巧讓孩子愉快用餐
爸媽還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小技巧鼓勵孩子,多參與準備餐點的工作,也對食物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。
例如:
˙帶孩子一起去買菜,和他討論菜單,讓他參與挑選,也增加認識食物的機會。
˙讓孩子一起洗菜煮菜,34歲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剝豆莢、學打蛋、包餃子。
˙運用食物的顏色,讓孩子玩配色遊戲,留意每天吃進哪些顏色。
˙觀察植物或動物的生長,用一小段空心菜就能插枝,也可以觀察蔬果種子發芽。
˙和孩子一起幫飯菜取名字,如:加荷包蛋的是太陽飯、加花椰菜的是綠森林。
˙讓孩子學習盛裝食物,布置餐盤,增加成就感。
˙嘗試不同的吃法,中式、西式、日式,或野餐等,透過認識飲食文化增添樂趣。
˙找機會帶孩子參加婚宴,體驗不同於家中的用餐方式和禮儀,但時間不宜過長。
吃出聰明、吃出健康,親子共讀圖畫書嚴選
好多故事書都談到飲食,比如說民俗故事
《貪吃的狐狸》, 從畫面和文字都看出他們吃什麼、怎麼煮、怎麼吃。童話故事裡也有很多認識食物的機會,像《傑克與豌豆》。下列書單是以「促進寶寶的生活經與觀察」和「認識 飲食行為與食物」兩個重點挑選的,透過故事引導、融入生活習慣中,就能「讓吃飯變愉快、讓食物變好吃」,寶寶健康又聰明喔!

(本文摘錄自《學前教育》,文/黃美湄)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攻擊行為的性質:目的和方式
幼兒因為要玩具而咬人、打人是攻擊行為嗎?是的,這是一種攻擊,但攻擊不是孩子的真正的目的,孩子的目的是要拿玩具,咬人打人這種攻擊行為是他的手段,稱之為「工具性攻擊」。
相對的,另一種攻擊行為,稱之為「敵意攻擊」,「敵意攻擊」是孩子有攻擊的特定對象,孩子的目的就是要攻擊對象。當孩子是「敵意攻擊」的話,孩子打某人不是為別的目的,主要針對這個人加以攻擊。
除了咬人、打人等以身體動作方式來攻擊之外,攻擊還有另外二種方式,一種是使用罵人、威脅等語言方式來攻擊,稱之為「語言攻擊」;還有一種是用冷落、排擠、散播謠言等方式來破壞對方的自尊、友誼、社會地位,稱之為「關係攻擊」。

攻擊行為是怎麼開始?如何演變?

1歲以前,嬰兒若遇到有擋在有趣物品的前面的手,他會有拍打手的動作,這拍打是排除障礙的動作。
大約1歲的時候,如果一位嬰兒拿了玩具,當另一位嬰兒也要這個玩具,這時雙方會有較強烈的動作,這樣的動作顯示孩子將對方視為對手,而非單純的排除障礙,已具有工具性攻擊的雛形。
●2歲孩子雖然還是因爭奪玩具而有攻擊行為,但比起1歲的孩子,他們已經比較常以協商、分享(相對於攻擊)來解決爭執。
●2-3歲孩子沒有目標的亂發脾氣減少,當玩伴帶來挫折或攻擊他時,會以身體攻擊回應。
●3-5歲孩子身體攻擊減少,語言攻擊增加,而且,這階段多半是工具性攻擊。
學齡兒童的工具性攻擊下降,敵意攻擊稍增,不過,身體和語言攻擊都下降。
男生女生採用的攻擊行為方式會有不同嗎?
許多人的印象中,覺得男生的攻擊行為比女生多。有學者認為這樣的印象來自於外顯的攻擊,如身體和語言攻擊,比較容易引起注意,而男生常用外顯攻擊方式,所以會覺得男生的攻擊行為比較多。事實上,女生的攻擊也不少,只是女生比較常用的是關係攻擊,而非外顯的攻擊,例如某個女生威脅和聯合其他女生一起排擠另一個女生。
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,父母可以做什麼?
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其實就是攻擊行為的「示範」,如果父母是用打罵、指責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行為,孩子經由觀察跟模仿父母的打罵、指責,用在處理他跟別人的人際互動上,只要他認為對方不順從他的意思,他也用類似方式,就形成攻擊行為。
幼兒的攻擊多半是工具性攻擊,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學習滿足目的的多元策略,例如:搶玩具,可以協商、可以請求、可以動作迅速拿到玩具等等。由於幼兒年紀尚小,口頭說明較難理解,所以示範和角色扮演的練習,能使孩子有較多策略來因應搶玩具的狀況。
 作者林惠雅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博士。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每到冬季,冷空氣刺激使得鼻黏膜血液循環增加以提高進入的空氣溫度,鼻黏膜因而充血腫脹,造成鼻腔變小,也難怪天冷時鼻塞問題最易出現;再加上先天上呼吸道管腔較窄,鼻翼較塌扁以及鼻孔較小等因素,鼻腔內若有分泌物就很容易阻塞,因此產生較粗的呼吸聲。

是過敏還是感冒?

感冒
除了有鼻子症狀之外,鼻涕多為白或黃色、較濃稠的鼻分泌物,其他症狀會逐步出現,例如喉嚨痛、咳嗽,嚴重的還會發燒、頭痛、全身酸痛,甚至噁心、腹瀉;感冒病程除發病漸起外,消失也慢,一般約710天。
過敏性鼻炎
症狀則是同時出現,但發作時間也較短,包括連續性打噴嚏、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,鼻分泌物多呈現清澈、稀而水性,鼻子、眼睛、喉嚨常有搔癢感,常喜揉眼睛、揉鼻子及清喉嚨,如已經是過敏反覆發生時間較長,也可能出現嗅覺不良、睡眠不良導致食慾減退,學習效果低落等影響。
感冒時如何照護小孩鼻腔?
鼻腔自我保健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感冒的機會,平時要注意防止孩子經由飛沫以及接觸傳染兩個途徑得到感冒,就可以避免鼻腔發炎與分泌物的情形。若是已經感冒之後,雖然經過治療後症狀會逐漸緩解,但是鼻涕倒流、痰聲變多或鼻塞仍會困擾,因此鼻腔分泌物仍需要仔細清除乾淨,以免呼吸痰音持續產生。
鼻腔分泌物的處理方式
可以進一步分為:1)鼻腔前端分泌物:可用棉花棒沾水挑出;2)鼻腔後方分泌物:不易挑出,請勿使用棉花棒或者吸鼻器,否則反而可能造成黏膜傷害,建議使用蒸氣噴霧器給予蒸氣治療吸入,每次要深呼吸20分鐘左右,就可達到軟化潮濕鼻分泌物的效果。在蒸氣治療過程中,也可以每隔一小時給予鼻腔水霧噴劑(不含藥物),以更進一步軟化鼻腔分泌物。至於古老作法以毛巾熱敷、熱水杯吸蒸氣,都不會有真正效果。
鼻腔黏膜發炎腫脹的處理原則
● 注意不要讓孩子出入溫差過大的地方。
● 避免油煙、二手菸以及混濁的髒空氣。
● 睡覺時可採側睡姿勢,以避免仰躺時易於塞住鼻腔後端最窄處。
● 使用適當的治療鼻炎藥物,包括抗組織胺、化痰以及消炎用藥物。由於黏膜的感染發

※ 作者;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-2歲刷牙心法:讓孩子習慣刷牙時間

當孩子冒出第一顆牙時,就該使用「牙刷」了。此時,紗布巾的清潔已經無法徹底清潔口腔。0~2歲的孩子,對於父母的言語指令是模糊的(少數發育快的能稍微明白)。此階段的孩子,建議「盡早」讓孩子培養「固定時間刷牙」的習慣。不管是飯後或睡前,讓他的生理時鐘能明白刷牙這檔事,而大腦也能提早記憶「牙刷」的樣子。

這個時期,談不上是「教刷牙」,反倒是讓孩子習慣「刷牙時間」與「牙刷」的存在。孩子若有模仿行為,反而是好的。

0-2歲刷牙小撇步

此階段的孩子,需要以半強迫的方式進行,大多成功的案例,是讓孩子躺在地上或爸媽的腿上 (以父母的視角,孩子是倒掛過來的),俗稱十字固定法,如此幫孩子清潔口腔。

3-4歲刷牙心法:孩子刷完後大人需要再刷一遍

此年齡的孩子,開始「意見很多」。一下這個「要」,一下那個「不要」。有時也會搶奪父母的牙刷,或者跟父母爭辯等等。

這個時期,會建議適度讓孩子「拿牙刷探索自己的口腔」,當然,父母們必須得認知—這樣的潔牙絕對不可能「刷乾淨」,這只是滿足孩子的感官統合、情感需求而已。在孩子玩完牙刷後,仍需要讓孩子「躺下來被爸媽刷牙一遍」。此時的小孩口腔,牙齒變多了,牙與牙之間產生「牙縫」,所以「牙線清潔」是需要的,由父母來幫孩子執行。

此年齡的孩子,在國內的蛀牙比率偏高,潔牙務必留意。

第一,牙菌斑其實是白的,刷牙就是為了要清除牙菌斑。第二,牙菌斑需要牙刷反覆的摩擦數秒,才能確實被刷掉,這也是為何刷牙需要時間,並非瞬間的事。

結語

孩子的刷牙學習歷程,跟他其他的生活技能一樣(跑步、寫字、騎腳踏車…)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演進,無法瞬間就體會,所以父母需要有耐心。

 

*本文出自【兒童牙醫侯侯醫師】。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給孩子肯定的5大基本原則

要將讚美給得恰到好處,確實不容易。最重要的是,當在讚美孩子時,需要以孩子聽得懂的語言,直接針對孩子的行為明確具體的給予正面評價,幫助孩子明白,哪些行為是會被肯定的,進而鞏固這些好行為。以下提供幾個重點參考:

 

1.單純且正面的肯定:直接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明確的正面評價,而不帶有其他負面的意涵或期待,以避免傳遞模糊的訊息。家長有時會說:「你把東西收好了,很好。但如果剛才你早一點收拾,不是更好嗎?」或「這次真的很好,下次可以更好!」其實只要第一句話就夠了,第二句話只是造成反效果。

 

2.避免與他人比較:爸媽有時會不自覺的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,好比說:「你比你姊姊厲害欸,都不會粗心!」這樣不但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被肯定,甚至會有不被理解的感覺,甚至增添壓力。好的讚美方式需要聚焦於孩子個人的進步和成就,像是:「你這次比之前更細心了,有進步耶!」
 

3.明確具體的肯定方式:「你好棒喔!乖寶寶」這樣的表達過於籠統,沒有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。建議父母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具體描述,例如:「你看完書有記得放回書櫃,而且有放對位置,放得很整齊,很棒!」這樣,對於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明確的描述,能幫助他更清楚知道自己做得好,加強他們對正確行為的理解和執行。
 

4.重視過程而非結果:強調孩子在達成目標時所付出的努力,而不僅僅是結果本身。例如:「這次國語考試,你寫完考卷後有記得檢查,所以沒有像上次一樣粗心寫錯,該會寫的都有得分,真棒!」這樣的讚美,比起只強調結果的「你這次國語考90分,真棒」更能指出孩子努力的過程,激發他的內在動機,樂意表現好的行為,而不只是追求物質獎勵或他人認可。

 

5.立即給予正向反饋:當你看到孩子做了你喜歡的事情,或者發現他進步了,要馬上給予鼓勵。即時的回饋能夠幫助孩子明白,他的行為和後續得到的回應是相關的,自己的哪些好行為會得到肯定。如果隔了一段時間才告訴孩子,他可能已經忘記了,就不容易達到回饋的效果。   

文/陳曦心理師(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)

艾力克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